ENG

股疝

什麼是手術後切口疝 / 切口疝 (Incisional hernia)

切口疝是一種手術後手術皮膚下傷口不完全癒合或變弱引起的疝。 切口疝可能發生在多達30%的開腹(破腹)手術患者中。 在皮膚下傷口不完全癒合或變弱處,內部器官(例如腸或網膜)推壓腹壁並在皮膚下形成凸起腫塊。


症狀

大大多數切口疝患者有臨床症狀,例如腹壁腫塊、疼痛或不適(特別是在咳嗽、運動、舉重物、排尿或排便時)。 症狀通常在日中、長時間站立或長時間行走後變得更糟,一般切口疝患者在躺下時症狀很可能會改善。 切口疝常發生於從前手術切口附近形成腫脹物或腫塊,並當腹部加壓或使勁時,切口疝會變大,在躺下時可能會還原或縮細。


風險因素

手術傷口血腫、傷口血清腫、傷口感染、手術技術欠佳、腹內壓增高(例如慢性咳嗽、便秘、尿路梗阻、妊娠或腹水)等所有原因都可以引起手術皮膚下傷口不完全癒合或變弱,最後發展成切口疝。


併發症

切口疝如果不進行手術修復,大多數切口疝會隨著時日而逐漸擴大。 如果疝氣內的腹腔內臟器官被困並且不能回到腹部,可能會發生嵌頓疝(Incacerated hernia)。它可以阻塞腸道,導致嚴重的疼痛、噁心、嘔吐、無法排便或排氣等。 嵌頓疝發展到腸壁血流障礙的危險階段,即為絞窄疝(Strangulated hernia)。小腸和網膜為最常見於嵌頓疝及絞窄疝內的器官。絞窄性疝可導致血流量減少的小腸組織死亡、小腸破裂和腹膜炎,如果延遲治療可能會導致死亡。絞窄疝氣會危及生命,需要立即進行手術治療。絞窄性氣的症徵和症狀包括:噁心、嘔吐、發燒、腹股溝疼痛、腸道無法蠕動或排氣、觸摸時劇烈疼痛、疝氣變色(紅、紫或暗變灰色)、疝氣不能復位等。如果出現任何這些症徵和症狀,請立即致電您的外科醫生或立即前往最近的急診室求診。


診斷

切口疝通常可以根據症徵、症狀和臨床身體檢查作斷診。偶爾需要醫學影像檢查(例如X光照片、超聲掃描、電腦掃描或磁共振掃描)於確認診斷或排除其他症狀相似的疾病。


手術適應症

所有疝氣都是手術適應症,因為腹股溝疝經常導致壓力症狀、嵌頓性疝或絞窄性疝。如果手術在預約非緊急情况下進行,手術風險好低。相反,嵌頓性疝或絞窄性疝發生時才進行緊急手術,緊急手術會有較高的風險。


手術

以前,疝修補術只用手術線做縫合,復發風險高達50%。使用人造網膜修補疝是當今治療疝手術的標準,因為人造網膜修補疝氣可以將術後十年內復發率降低至少於百分之幾。切口疝人造網膜修補手術可以通過開腹(破腹)或通過微創腹腔鏡手術進行。 開腹(破腹)和微創腹腔鏡切口疝手術通常在全身麻醉下進行。 傳統的開腹(破腹)切口疝手術通常需要較長的皮膚切口(切口比切口疝稍長)來固定人造網膜並修補疝氣。 小切口開腹(破腹)切口疝手術採用較小的切口(~ 3厘米 - 5厘米)來固定人造網膜並修補疝氣。 微創腹腔鏡疝修補手術通常需要3個(0.5厘米 - 1厘米)小的切口將手術器械傳遞到腹膜前空間,放置並固定人造網膜。微創腹腔鏡手術可減輕疼痛,讓患者早日恢復工作。 切口疝手術常以全身麻醉下進行。年老多病疝患者可以選擇局部麻醉或半身麻醉開腹(破腹)切口疝手術,因為這些患者的局部麻醉或半身麻醉相對風險小於全身麻醉。微創腹腔鏡切口疝手術叉必需在全身麻醉下進行。


手術後

預約接受手術的切口疝患者在手術前後都有充足時間準備,患者一般可以在手術後第一天或第二天回家,併發症發生機會很低。 相反,緊急接受手術的切口疝患者會有較高的腸道併發症、總併發症率和死亡率,他們可能需要在手術後住院一到兩個星期。 有經驗外科醫生通常會在傷口處注入長效局部麻醉藥及在術後給患者食口服鎮痛藥,令傷口疼痛降至最低。 可吸收的皮下縫線通常用於縫合手術的切口,它不用拆缐並會自動吸收,避免使用傳统表皮縫線引起拆缐時的疼痛。 通常要求患者將傷口保持乾燥2週。 2週後,可以去除所有傷口敷料。 患者通常可在手術後1到2週回到辦公室工作及可在手術後4至6週恢復運動。


 

查詢表格
立即登記